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76.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
A.水中捞月
B.以砖磨镜
C.水滴石穿
D.心想事成
77.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78.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神秘主义观点
79.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
C.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8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81.“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8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84.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8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
8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8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8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9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9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9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9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 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9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的错误 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95.“对客观事物的的反映即真理”,这是(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96.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9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98.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 ) 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 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 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 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99.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100.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论辩论的观点 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
10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0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0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104.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10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10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 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 10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 ) 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 108.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 ) A.客观性 B.全面性 C.具体性 D.稳定性 109.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了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110.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 ) 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111.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发展的 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 11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3.社会存在是指(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14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15.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 A.制造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思想意识 D.具有语言文字
116.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 117.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11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1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12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1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1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123.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124.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运输设备 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 D.生产工具 125.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12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127.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2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130.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31.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C.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3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了(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3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34.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135.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13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37.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38.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 )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13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140.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和改革
141.阶级首先是一个( ) A.政治范畴 B.经济范畴. C.思想范畴 D.法律范畴 142.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14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144.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145.社会革命是( )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 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武装斗争 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146.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147.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必要形式 148.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斗争 149.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50.人的本质在于( )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社会属性 C.人的思想品德 D.人的文化素质
81.“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8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84.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8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
8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8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8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9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9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9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9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 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9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的错误 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95.“对客观事物的的反映即真理”,这是(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96.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9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98.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 ) 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 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 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 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99.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100.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论辩论的观点 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
10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0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0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104.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10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10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 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 10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 ) 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 108.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 ) A.客观性 B.全面性 C.具体性 D.稳定性 109.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了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110.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 ) 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111.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发展的 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 11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3.社会存在是指(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14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15.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 A.制造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思想意识 D.具有语言文字
116.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 117.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11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1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12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1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1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123.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124.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运输设备 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 D.生产工具 125.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12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127.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2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130.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31.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C.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3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了(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3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34.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135.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13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37.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38.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 )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13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140.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和改革
141.阶级首先是一个( ) A.政治范畴 B.经济范畴. C.思想范畴 D.法律范畴 142.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14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144.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145.社会革命是( )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 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武装斗争 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146.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147.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必要形式 148.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斗争 149.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50.人的本质在于( )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社会属性 C.人的思想品德 D.人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