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河南农业大学国际贸易
下列哪项不仅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出对外贸易的规模,便于把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额进行比较,而且还可以由此计算各个时期定期的或环比的物量指数。(       )  (A) 价格指数 (B) 贸易量 (C) 贸易额 (D) 贸易结构
下列指标中,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的是(      )     (A) 对外贸易值 (B) 对外贸易量 (C) 对外贸易额 (D) 贸易差额
在人类历史上,对外贸易产生于(    )   (A) 原始社会早期 (B) 原始社会末期 (C) 奴隶社会末期 (D) 封建社会早期
封建社会早期阶段的欧洲,国际贸易中心位于(      ) (A) 地中海东部 (B) 地中海南部 (C) 地中海西部 (D) 地中海北部
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是(    ) (A) 低档消费品 (B) 中档生活用品 (C) 奢侈品 (D) 中低档商品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是在(      ) (A) 16~18世纪 (B)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向纵深方向发展,国际分工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分工的格局上看,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 (A) 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B) 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 (C) 工业国之间的分工 (D) 矿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是(     ) (A) 国际分工 (B) 商品的国际价值 (C) 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 (D) 国际生产关系
在相对利益论中,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的基础是各国( )的差异。  (A) 产品比较优势 (B) 产品垄断优势 (C) 产品密集程度 (D) 产品保护程度
提出比较优势论的是经济学家( ) (A) 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 (C) 赫克歇尔和俄林 (D)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
用资源的不同配置来解释贸易的基础 (A) 斯密模型和李嘉图模型 (B) H—O模型 (C) 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D) 产品周期理论
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A) 自然条件 (B) 国际生产关系 (C) 社会生产力 (D) 上层建筑
国际分工的最初形式是(       )    (A) 非经济集团国家间生产品的分工 (B) 工业国与农、矿业国间的分工 (C)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 (D) 宗主国和殖民地间的分工
贸易平衡论是 (A)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B)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C)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D) 自由贸易思想的观点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成熟期应选择 (A) 海外直接投资战略 (B) 商品出口战略 (C) 技术转让战略 (D) 海外间接投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