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法律史
康有为认为要消除犯罪,最根本的方法是
A.日张法律
B.日议轻刑
C.日讲道德
D.去“九界”

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的是建立
A.代议机构
B.司法机构
C.行政机构
D.宪法机构

“三全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梁启超认为最完美的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
A.契约
B.暴力
C.革命
D.幻想

谭嗣同《仁学》中所谓“仁”的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是
A.平等
B.爱人
C.自由
D.人权

谭嗣同的法律思想有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B.只可立宪,不可革命
C.抨击封建纲常名教
D.三权分立
E.法律起源于“良知”

清末法律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
A.富国强兵
B.共和革命
C.改革大清律
D.收回领事裁判权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用罪刑法定原则的刑律是
A.《大清律例》
B.《大清现行刑律》
C.《大清新刑律》
D.《大清律集解》

清末法律改革中,针对《大清新刑律草案》展开激烈论争的两派是
A.改良派与礼教派
B.革命派与礼教派
C.礼教派与法理派
D.洋务派与法理派

《大清新刑律》颁布于
A.1901年
B.1910年
C.1907年
D.1911年

参与起草《大清新刑律》的日本法学家是
A.志田钾太郎
B.小河滋次郎
C.冈田朝太郎
D.松冈义正

清末法理派的代表人物有
A.梁启超
B.伍廷芳
C.杨度
D.沈家本
E.张之洞

清末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的是
A.孙中山
B.梁启超
C.沈家本
D.康有为

“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的主张反映了沈家本当时
A.提倡援引比附
B.反对比附援引
C.反对罪刑法定
D.主张教化为先

沈家本主张用法“平恕”,执法“得中”。他认为中国历代刑法中,最为“得中”的是
A.汉律
B.晋律
C.唐律
D.宋刑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