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湖南大学-刑法学
25.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是()。 A.都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都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C.都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D.危害结果的发生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
26.在下列犯罪中,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犯罪是( )。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伤害罪 C.放火罪 D.爆炸罪
1.关于发表言论,正确的是( )。 A.发表言论仅仅只是暴露思想,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所以不能定罪 B.发表言论是一种行为,可以定罪 C.对言论应进行分析,如发表有害言论就应定罪,反之就不应定罪 D.虽发表无害或有害的言论,但只是单纯暴露思想时,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不能定罪;反之,发表犯罪言论,意在实现其思想时,则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可以定罪
2.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性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D. 法官把握的司法政策不同
3.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必备条件是( )。 A.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 B.行为具有某种特定职务 C.行为人具有某种特定职务而不履行该职务 D.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特定义务,以致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4.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 )。 A.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B.所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C.所有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D.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5.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 )。 A.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B.自然人主体与单位主体 C.成年人主体与未成年人主体 D.单独主体与共同主体
6.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 A.主观要件 B.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 C.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或在特定情况下的选择要件 D.主观内容
7.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 A.应当预见 B.可能预见 C.明知 D.已经预见
8.刑法理论上将犯罪的故意区分为( )。 A.有预见的故意与无预见的故意 B.明知的故意与不明知的故意 C.可能的故意与必然的故意 D.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9.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是( )。 A.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C.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D.并且轻信这种结果不会发生
10.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构成犯罪的影响不同 B.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程度不同 C.对危害结果可能发生所持的态度不同 D.刑事责任不同
11.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通常表现为( )。 A.假想的犯罪 B.假想的不犯罪 C.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罪名上和刑罚轻重上的误解 D.对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误解
12.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 A.客体错误 B.对象错误 C.工具错误 D.因果关系错误
13.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有()。 A.故意 B.过失 C.故意或放任 D.故意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