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题目内容
(高起专语文)
第II卷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5题。
精美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奇妙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相同时代和地域,或者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作者与读者,都可以按不同的社会倾向和审美趣味,交换着对社会人生的体验,进行着心的交流。莎士比亚笔下的王子复仇,可以刺激东方的读者去思索世界的罪恶与正义;曹雪芹笔下的荣国府的盛装,可以启迪今世的读者去体会人生的过去与未来。通过精美的艺术品,素不谋面的作者和读者是可以进行思想感情的传递和共鸣的。艺术,这精神世界中的一条流泻千里的大运河,可以沟通江、湖、海,可以沟通古、今、来。
艺术品的永恒魅力在于它可以使世世代代的欣賞者根据作品的形象和本人的素养,进行层出不穷的审美再创造。能够在艺术天地中,深切地领略那些伟大的心灵的人们,是幸福的。但是,并非人人皆有这种厚福,诚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一部《红楼梦》,已经流传了200余年。200年来,不同身份、不同眼光的读者对这部巨著发表了或是正确,或是隔膜,或是荒谬的五花八门的意见。当人们尚未掌握现代的科学的文学观念的时候,情形确实如同鲁迅所描述的那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在这段话的后面加了一串省略号,这就意味着这些话既没有把以往的种种意见囊括无遗,更无法穷尽今后将会大量出现的新的见解。
正因为一部艺术杰作产生之后,往往存在着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矛盾,所以我国古代颇为重视高明的艺术欣赏,把它说成是知心、赏音、解味。刘勰的《文心雕龙》专设一章论述文学的鉴赏和批评,题为“知音”,一开头就感叹不已:“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逢。”中外艺术家皆期望知音的出现。法国雕塑家罗丹把艺术比作竖琴,通过琴弦的拨动引起世人的共鸣。我国人民更是把艺术创者和艺术欣赏者这种声气相求、心心相印的关系,想象化和理想化为传颂千古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春秋时代的晋国上大夫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跋涉千里,到东海蓬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自此
琴艺大进。但是,艺术家的创造主要不是为了和自然交流心绪,而是要和人交流心绪,他们需要他人理解,需要他人分享愉快,需要他人与他们同哭同笑,同爱同憎,同思同慕。因此,当伯牙遇到钟子期的时候,他用琴弦表达对高山的思念,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他用琴弦表达对流水的赞美,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他把这种知心之言,当成自己艺术创造的极好的报偿和满足,遂与子期结为异姓兄弟,到子期逝世之时,便碎瑶琴于他的祭案之上,流露出一种“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的难以慰藉的伤痛,难以平息的怅惘。音而有知,是艺术家的幸福;音而能知,是欣赏者的幸福。这种幸福的创造、再造和转让,构成了艺术世界的心的交流。
11.第一段中画线的文字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强调的是艺术品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作用。其中“可以沟通江、湖、海”是就_____方面说的;“可以沟通古、今、来”是就______方面说的。(每空两字,用文中现成的词语作答)
12.文中所引鲁迅的那段话,涉及对《红楼梦》命意的不同见解,在鲁迅和本文的作者看来,这些见解是否正确?为什么?
13.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分别引用了罗丹对艺术的看法和“高山流水”的故事,意在证明(用文中的一句现成的话作答)
14.文中“他们需要他人理解,需要他人分享愉快,需要他人与他们同哭同笑,同爱同憎,同思同慕”这句话中“他们”与“他人”分别指代的是谁?“他们”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15.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说道:“能够在艺术天地中,深切地领略那些伟大的心灵的人们,是幸福的。”在第三段的结尾处又说道:“音而有知,是艺术家的幸福;音而能知,是欣赏者的幸福。”这两种说法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这种“幸福”感是由什么造成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古者谏①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②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于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者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①,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曲。”
呜呼!可不惧哉!
【注】①谏:进谏。②萃:集中。③天禧:宋真宗的年号。④责其职事:责成他们掌管进谏之事。⑤庆历:与下文的“嘉祐”都是宋仁忠的年号。⑥钱君:指钱惟演,曾任枢密使,为仍正直敢言。⑦光:作者司马光自称。
16.根据作者的叙述,用自己的话,概述汉朝建立以前和建立之后在进谏制度上有什么不同?
17.作者为什么说谏官的责任重大?担任谏官的人应该怎样履行职责?(用自己的话概述)
18.把文中画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作者设想后人的议论,其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9-20题。
四月十日出郊
范成大
约束南风彻晓忙,收云卷雨一川凉。
涨江混混无声绿,熟麦骚骚有意黄。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
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
【注】约束:约定。骚骚:扰动,寒察。信马:骑马漫游。
19.这首诗的前两联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请加以解释,并说说这两联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
20.诗的尾联,诗人是从什么角度叙事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5题。
精美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奇妙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相同时代和地域,或者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作者与读者,都可以按不同的社会倾向和审美趣味,交换着对社会人生的体验,进行着心的交流。莎士比亚笔下的王子复仇,可以刺激东方的读者去思索世界的罪恶与正义;曹雪芹笔下的荣国府的盛装,可以启迪今世的读者去体会人生的过去与未来。通过精美的艺术品,素不谋面的作者和读者是可以进行思想感情的传递和共鸣的。艺术,这精神世界中的一条流泻千里的大运河,可以沟通江、湖、海,可以沟通古、今、来。
艺术品的永恒魅力在于它可以使世世代代的欣賞者根据作品的形象和本人的素养,进行层出不穷的审美再创造。能够在艺术天地中,深切地领略那些伟大的心灵的人们,是幸福的。但是,并非人人皆有这种厚福,诚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一部《红楼梦》,已经流传了200余年。200年来,不同身份、不同眼光的读者对这部巨著发表了或是正确,或是隔膜,或是荒谬的五花八门的意见。当人们尚未掌握现代的科学的文学观念的时候,情形确实如同鲁迅所描述的那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在这段话的后面加了一串省略号,这就意味着这些话既没有把以往的种种意见囊括无遗,更无法穷尽今后将会大量出现的新的见解。
正因为一部艺术杰作产生之后,往往存在着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矛盾,所以我国古代颇为重视高明的艺术欣赏,把它说成是知心、赏音、解味。刘勰的《文心雕龙》专设一章论述文学的鉴赏和批评,题为“知音”,一开头就感叹不已:“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逢。”中外艺术家皆期望知音的出现。法国雕塑家罗丹把艺术比作竖琴,通过琴弦的拨动引起世人的共鸣。我国人民更是把艺术创者和艺术欣赏者这种声气相求、心心相印的关系,想象化和理想化为传颂千古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春秋时代的晋国上大夫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跋涉千里,到东海蓬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自此
琴艺大进。但是,艺术家的创造主要不是为了和自然交流心绪,而是要和人交流心绪,他们需要他人理解,需要他人分享愉快,需要他人与他们同哭同笑,同爱同憎,同思同慕。因此,当伯牙遇到钟子期的时候,他用琴弦表达对高山的思念,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他用琴弦表达对流水的赞美,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他把这种知心之言,当成自己艺术创造的极好的报偿和满足,遂与子期结为异姓兄弟,到子期逝世之时,便碎瑶琴于他的祭案之上,流露出一种“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的难以慰藉的伤痛,难以平息的怅惘。音而有知,是艺术家的幸福;音而能知,是欣赏者的幸福。这种幸福的创造、再造和转让,构成了艺术世界的心的交流。
11.第一段中画线的文字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强调的是艺术品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作用。其中“可以沟通江、湖、海”是就_____方面说的;“可以沟通古、今、来”是就______方面说的。(每空两字,用文中现成的词语作答)
12.文中所引鲁迅的那段话,涉及对《红楼梦》命意的不同见解,在鲁迅和本文的作者看来,这些见解是否正确?为什么?
13.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分别引用了罗丹对艺术的看法和“高山流水”的故事,意在证明(用文中的一句现成的话作答)
14.文中“他们需要他人理解,需要他人分享愉快,需要他人与他们同哭同笑,同爱同憎,同思同慕”这句话中“他们”与“他人”分别指代的是谁?“他们”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15.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说道:“能够在艺术天地中,深切地领略那些伟大的心灵的人们,是幸福的。”在第三段的结尾处又说道:“音而有知,是艺术家的幸福;音而能知,是欣赏者的幸福。”这两种说法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这种“幸福”感是由什么造成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古者谏①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②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于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者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①,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曲。”
呜呼!可不惧哉!
【注】①谏:进谏。②萃:集中。③天禧:宋真宗的年号。④责其职事:责成他们掌管进谏之事。⑤庆历:与下文的“嘉祐”都是宋仁忠的年号。⑥钱君:指钱惟演,曾任枢密使,为仍正直敢言。⑦光:作者司马光自称。
16.根据作者的叙述,用自己的话,概述汉朝建立以前和建立之后在进谏制度上有什么不同?
17.作者为什么说谏官的责任重大?担任谏官的人应该怎样履行职责?(用自己的话概述)
18.把文中画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作者设想后人的议论,其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9-20题。
四月十日出郊
范成大
约束南风彻晓忙,收云卷雨一川凉。
涨江混混无声绿,熟麦骚骚有意黄。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
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
【注】约束:约定。骚骚:扰动,寒察。信马:骑马漫游。
19.这首诗的前两联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请加以解释,并说说这两联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
20.诗的尾联,诗人是从什么角度叙事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