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题目内容
(高起专语文)
第II卷
三、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1~15题。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选文有改动)
1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什么?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12.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13.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
理由是
1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答:
15.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四、阅读下面古代诗文,完成16~18题。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
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竞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魔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史记·李将军列传》
16.用现代汉语写出原文方括号之内文字的大意。
答:
17.以上的文字既写了李广“善射”的本领,又写了他“好射”的性格,还写了他“清廉无私”的品德。
表现他“善射”的原文有:
表现他“好射”的原文有:
表现他“清廉无私”的原文有:
18.抄录面横线的这句话,并把缺少的标点补上。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9.这首诗中的“强说愁”“识尽愁滋味”各是什么意思?
答:
20.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说愁”贯穿始终,但上,下阕里的“愁”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上阕指的是登临吟诗赋词的闲愁;下阕指的是心系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B.本词语言通俗易懂而语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如“天凉好个秋”,字面是指凄冷
萧瑟的自然界的“秋”,实则写的是山河破碎、壮志难酬的哀愁,是人世间的“秋”。
C.这首词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对比、反复、双关等。
D.本词主要内容是叙事,事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五、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读了万卷书,又准备行万里路的青年问一个智者:我该带些什么上路?智者没有言
语,而是拿起一个空杯子,往里倒水,直到水溢了,他仍不停地往里倒。这时,青年连忙提醒智
者:已经满了。智者这才罢手,然后递给青年一个空杯子,让他带着上路。青年诧异地问为什么。智者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旅行,而旅行的过程,就是汲取各种养分滋养我们生命的过程。如果我们带太多的东西上路,就像那个盛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得半点水进去,这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青年听了,若有所悟。他没有带太多的东西,而是满怀信心地上路了。”
以上这则故事所含的思想,对我们求学、处事、做人以及认识社会,都有启发。请你根据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有个欧洲笑话,问:“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是几岁?”专家断言,如果有中小学生做出答案,就说明学校把学生教笨了。据悉,用这道“题”测试我国沿海某市中小学生,结果做出答案的竟高达92%,因为学生相信老师给的题目都是能做的。
材料二 我国优秀中学生在参加国际奥赛期间的交流时,往往多做低头无语状,只有在看到习题时眼睛才会发亮。他们做习题的时间通常是西方学生的数倍,但在发挥创造方面所花的以上材料都从一个侧面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联系实际,有自己真间却很少。
切的感受。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三、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1~15题。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选文有改动)
1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什么?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12.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13.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
理由是
1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答:
15.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四、阅读下面古代诗文,完成16~18题。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
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竞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魔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史记·李将军列传》
16.用现代汉语写出原文方括号之内文字的大意。
答:
17.以上的文字既写了李广“善射”的本领,又写了他“好射”的性格,还写了他“清廉无私”的品德。
表现他“善射”的原文有:
表现他“好射”的原文有:
表现他“清廉无私”的原文有:
18.抄录面横线的这句话,并把缺少的标点补上。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9.这首诗中的“强说愁”“识尽愁滋味”各是什么意思?
答:
20.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说愁”贯穿始终,但上,下阕里的“愁”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上阕指的是登临吟诗赋词的闲愁;下阕指的是心系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B.本词语言通俗易懂而语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如“天凉好个秋”,字面是指凄冷
萧瑟的自然界的“秋”,实则写的是山河破碎、壮志难酬的哀愁,是人世间的“秋”。
C.这首词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对比、反复、双关等。
D.本词主要内容是叙事,事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五、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读了万卷书,又准备行万里路的青年问一个智者:我该带些什么上路?智者没有言
语,而是拿起一个空杯子,往里倒水,直到水溢了,他仍不停地往里倒。这时,青年连忙提醒智
者:已经满了。智者这才罢手,然后递给青年一个空杯子,让他带着上路。青年诧异地问为什么。智者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旅行,而旅行的过程,就是汲取各种养分滋养我们生命的过程。如果我们带太多的东西上路,就像那个盛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得半点水进去,这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青年听了,若有所悟。他没有带太多的东西,而是满怀信心地上路了。”
以上这则故事所含的思想,对我们求学、处事、做人以及认识社会,都有启发。请你根据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有个欧洲笑话,问:“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是几岁?”专家断言,如果有中小学生做出答案,就说明学校把学生教笨了。据悉,用这道“题”测试我国沿海某市中小学生,结果做出答案的竟高达92%,因为学生相信老师给的题目都是能做的。
材料二 我国优秀中学生在参加国际奥赛期间的交流时,往往多做低头无语状,只有在看到习题时眼睛才会发亮。他们做习题的时间通常是西方学生的数倍,但在发挥创造方面所花的以上材料都从一个侧面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联系实际,有自己真间却很少。
切的感受。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