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川北医学院病理生理学(专升本)
女性,57岁,突发前壁心肌梗死,之后出现憋喘,双下肢水肿,心脏射血分数下降,临床诊断为心力衰竭,该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主要是
A
心肌结构破坏
B
心肌能量储存减少
C
钙内流障碍
D
肌浆网释钙减少
E
舒张功能障碍

男性,45岁,2年前发生心肌梗死,近1月活动后憋喘、口唇发绀、下肢水肿、双肺底可闻湿罗音。该患者可能存在
A
左心衰竭
B
高输出量型心力衰竭
C
全心衰竭
D
舒张性衰竭
E
右心衰

男,79岁。反复咳嗽、咳痰伴喘息30年,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1周前受凉后咳嗽加重,可大量粘稠黄痰,近两天出现失眠、烦躁不安,入院时体检显示患者神志淡漠,嗜睡状态,呼吸24次/分,口唇发绀,双肺散在湿罗音和哮鸣音,一天后出现昏迷。此患者目前最可能出现以下哪种情况
A
脑出血
B
肝性脑病
C
肺性脑病
D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E
脑梗死

男,65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1个月,喘憋不能平卧2天。无咳嗽、咳痰,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查体:BP130/90mmHg,心率98次/分。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底可闻及细湿罗音,双下肢无水肿,该患者喘憋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
肺炎
B
左心衰竭
C
右心衰竭
D
心肌炎
E
支气管哮喘

36岁孕妇,血红蛋白75g/L,妊娠8个月时出现心慌气短、下肢凹陷性水肿,经检查主诊医师认为该孕妇出现了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特点是
A
心力衰竭时心排出量比心衰前有所增加,可稍高于正常水平
B
心力衰竭时心排出量比心衰前有所降低,但可高于正常水平
C
心力衰竭时心排出量比心衰前有所增加,但低于正常水平
D
心力衰竭时心排出量比心衰前有所降低,但低于正常水平
E
心力衰竭时心排出量比心衰前有所降低,等于正常水平

男性,63岁,6年前曾经患心肌梗死,此后时有心前区疼痛发生。近2年来,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感冒后加重,不能平卧、咳嗽咳痰,无下肢水肿。查体:心界明显扩大,心率96次/分,律齐,血压128/78mmHg,肝肋下触及,颈静脉怒张。下列哪些说法不正确的
A
患者出现心衰加重与感染有关
B
患者查体无下肢水肿故可认为其无水肿发生
C
患者心功能不全最早出现的代偿是心率增快
D
慢性左心衰最早的临床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
E
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心肌结构破坏

男,57岁。反复咳嗽、咳痰、喘息5年,再发加重1周。查体:嗜睡,口唇发绀,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和湿性啰音,心率120次/分。动脉血气分析示:pH7、10,PaO254mmHg,PaCO2 76、8mmHg。该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是
A
肺泡通气量减少
B
死腔通气减少
C
呼吸中枢抑制
D
胸廓扩张受限
E
弥散功能障碍

患者,女性,35岁。因车祸急诊入院,诊断为脾破裂,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血压60/30mmHg,脉率120次/分,病人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湿冷。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发绀,PaO2持续降低,降至51mmHg,予以呼气终未正压给氧。该患者的缺氧类型属于
A
低张性缺氧
B
循环性缺氧
C
混合性缺氧
D
等张性缺氧
E
高动力性缺氧

女,64岁,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气分析:pH 7、25,PaO2 50mmHg,PaCO2 70mmHg,HCO3— 30mmol/L。对其治疗措施应为
A
给予高浓度吸氧
B
给予激素
C
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
D
补充氯化钾
E
改善通气

患者,男性,20岁,学生。因于当日凌晨在地下室燃烧的壁炉旁昏倒,2h后被其家人发现,急诊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疾病史。实验室检查HbCO30%。诊断为CO中毒。关于该患者的血气指标改变正确的是
A
血氧分压下降
B
血氧含量下降
C
血氧容量下降
D
血氧饱和度下降
E
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加

慢性Ⅱ型呼衰病人输氧原则
A
间歇低浓度低流量给氧
B
持续高流量高浓度给氧
C
间歇性高浓度给氧
D
呼吸末正压给氧
E
间歇性高流量给氧

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显示:血氧容量降低,动脉血氧含量降低,氧分压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可能患有以下哪种疾病?
A
慢性支气管炎
B
心力衰竭
C
严重贫血
D
氰化钾中毒
E
亚硝酸盐中毒

心肌缺血引起心肌收缩性减弱,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A
ATP生成减少
B
心肌细胞死亡
C
酸中毒
D
肌浆网Ca2+摄取能力降低
E
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循环性缺氧时
A
动脉血氧容量↓
B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C
动脉血氧分压↓
D
动脉血氧饱和度↓
E
静脉血氧含量正常

多数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是:
A
血容量减少
B
血管床容量增加
C
心输出量减少
D
动脉血压下降
E
组织(有效)灌流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