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河南理工大学-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采空区顶板管理方法有
A.全部垮落法
B.全部充填法
C.局部充填法
D.煤柱支承法
采煤工作面顶板来压特征 A.来压显现程度 B.来压步距 C.来压强度 D.工作面推进度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目的任务是 A.掌握上覆岩层运动规律 B.对直接顶分类,老顶分级 C.对机构设备进行评估 D.确定采动影响范围
采煤面上覆岩层的运动形势有 A.弯拉破坏 B.拉扭破坏 C.压拉破坏 D.剪断破坏
采区平道矿压显现沿走向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A.?巷道掘进阶段 B.无采掘影响阶段 C.采动影响阶段 D.采动影响稳定阶段、二次采动影响阶段
倾斜煤层倾角在 A.<5° B.5°~25 ° C.25°~45 ° D.>45 °
急倾斜煤层倾角在 A.<5° B.5°~25 ° C.25°~45 ° D.>45 °
地测标准化要需具备的地质卡片有:钻孔成果卡片、地质构造素面卡片、( ) A.大巷素描卡片 B.井同石门见煤点柱状卡片 C.回采巷道素描卡片 D.以上都不对
干视密度是指岩石在温度( )下干燥( )h后的视密度。 A.105~110℃ B.0.2~0.5 C.0.25~0.3 D.24
根据煤矿动压现象的成因和机理,可将它归纳为()。 A.冲击地压 B.顶板大面积来压 C.煤与瓦斯突出 D.以上都不是
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状态()。 A.超前支承压力,峰值k=2~44 B.残余支承压力,峰值 k=2~33 C.采空区支承压力,k=1~1.3或k<1 D.叠合支承压力,拐角处k=5~7
液压支柱按其注油方式可分为()。 A.外注式 B.内注式 C.以上都不是 D.以上都是
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有()。 A.采高与控顶距 B.工作面推进速度 C.开采深度 D.煤层倾角
冲击地压发生开采技术因素 A.采煤方法 B.煤柱 C.采掘顺序 D.顶板控制
降低采区巷道受压措施有 A.无煤柱护巷 B.跨巷开采 C.掘前预采 D.宽面掘进
采煤工作面顶板来压特征 A.来压显现程度 B.来压步距 C.来压强度 D.工作面推进度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目的任务是 A.掌握上覆岩层运动规律 B.对直接顶分类,老顶分级 C.对机构设备进行评估 D.确定采动影响范围
采煤面上覆岩层的运动形势有 A.弯拉破坏 B.拉扭破坏 C.压拉破坏 D.剪断破坏
采区平道矿压显现沿走向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A.?巷道掘进阶段 B.无采掘影响阶段 C.采动影响阶段 D.采动影响稳定阶段、二次采动影响阶段
倾斜煤层倾角在 A.<5° B.5°~25 ° C.25°~45 ° D.>45 °
急倾斜煤层倾角在 A.<5° B.5°~25 ° C.25°~45 ° D.>45 °
地测标准化要需具备的地质卡片有:钻孔成果卡片、地质构造素面卡片、( ) A.大巷素描卡片 B.井同石门见煤点柱状卡片 C.回采巷道素描卡片 D.以上都不对
干视密度是指岩石在温度( )下干燥( )h后的视密度。 A.105~110℃ B.0.2~0.5 C.0.25~0.3 D.24
根据煤矿动压现象的成因和机理,可将它归纳为()。 A.冲击地压 B.顶板大面积来压 C.煤与瓦斯突出 D.以上都不是
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状态()。 A.超前支承压力,峰值k=2~44 B.残余支承压力,峰值 k=2~33 C.采空区支承压力,k=1~1.3或k<1 D.叠合支承压力,拐角处k=5~7
液压支柱按其注油方式可分为()。 A.外注式 B.内注式 C.以上都不是 D.以上都是
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有()。 A.采高与控顶距 B.工作面推进速度 C.开采深度 D.煤层倾角
冲击地压发生开采技术因素 A.采煤方法 B.煤柱 C.采掘顺序 D.顶板控制
降低采区巷道受压措施有 A.无煤柱护巷 B.跨巷开采 C.掘前预采 D.宽面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