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沈阳医学院-生理学进展
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2.0分)
2.0 分
A、
持续时间长
B、
定位模糊
C、
牵涉痛
D、
定位准确
等容收缩期的特点是(2.0分) 2.0 分 A、 心室容积不发生改变 B、 心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 C、 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关闭 D、 心室内压高于动脉压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影响因素是(2.0分) 2.0 分 A、 刺激的种类 B、 刺激的强度 C、 刺激的持续时间 D、 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关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2.0分) 0.0 分 A、 弥散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B、 点对点的联系 C、 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D、 引起特定感觉
1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2.0分) 2.0 分 A、 瞳孔缩小 B、 逼尿肌收缩 C、 消化道括约肌舒张 D、 妊娠子宫收缩
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2.0分) 2.0 分 A、 呼吸道内存在一定阻力 B、 胸膜腔密闭 C、 吸气肌收缩 D、 呼气肌收缩
5 正常情况下,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最高的颈动脉窦内压为(2.0分) 2.0 分 A、 30-50 mmHg B、 70-90 mmHg C、 90-110 mmHg D、 130-150 mmHg
6 胃肠道平滑肌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离子是(2.0分) 2.0 分 A、 K+ 内流 B、 Na+ 内流 C、 Ca2+ 内流 D、 Ca2+ 与 K+ 内流
7 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起始细胞群是(2.0分) 2.0 分 A、 接替核 B、 联络核 C、 髓板内核群 D、 接替核和联络核
8 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2.0分) 2.0 分 A、 肝脏 B、 脑 C、 皮肤 D、 骨骼肌
9 哇巴因抑制甲状腺激素的产热效应是通过(2.0分) 2.0 分 A、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B、 抑制脱碘酶 C、 抑制溶酶体酶 D、 抑制Na泵
10 起始动生精作用的激素是(2.0分) 2.0 分 A、 雌激素 B、 孕激素 C、 黄体生成素 D、 卵泡刺激素
11 血液凝固的本质是(2.0分) 2.0 分 A、 纤维蛋白的溶解 B、 纤维蛋白的激活 C、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 血小板的聚集
12 对葡萄糖具有重吸收能力的小管是(2.0分) 0.0 分 A、 近端小管 B、 远曲小管 C、 髓袢细段 D、 集合管
13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的激素是(2.0分) 2.0 分 A、 皮质酮 B、 醛固酮 C、 脱氢表雄酮 D、 雌二醇
等容收缩期的特点是(2.0分) 2.0 分 A、 心室容积不发生改变 B、 心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 C、 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关闭 D、 心室内压高于动脉压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影响因素是(2.0分) 2.0 分 A、 刺激的种类 B、 刺激的强度 C、 刺激的持续时间 D、 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关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2.0分) 0.0 分 A、 弥散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B、 点对点的联系 C、 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D、 引起特定感觉
1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2.0分) 2.0 分 A、 瞳孔缩小 B、 逼尿肌收缩 C、 消化道括约肌舒张 D、 妊娠子宫收缩
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2.0分) 2.0 分 A、 呼吸道内存在一定阻力 B、 胸膜腔密闭 C、 吸气肌收缩 D、 呼气肌收缩
5 正常情况下,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最高的颈动脉窦内压为(2.0分) 2.0 分 A、 30-50 mmHg B、 70-90 mmHg C、 90-110 mmHg D、 130-150 mmHg
6 胃肠道平滑肌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离子是(2.0分) 2.0 分 A、 K+ 内流 B、 Na+ 内流 C、 Ca2+ 内流 D、 Ca2+ 与 K+ 内流
7 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起始细胞群是(2.0分) 2.0 分 A、 接替核 B、 联络核 C、 髓板内核群 D、 接替核和联络核
8 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2.0分) 2.0 分 A、 肝脏 B、 脑 C、 皮肤 D、 骨骼肌
9 哇巴因抑制甲状腺激素的产热效应是通过(2.0分) 2.0 分 A、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B、 抑制脱碘酶 C、 抑制溶酶体酶 D、 抑制Na泵
10 起始动生精作用的激素是(2.0分) 2.0 分 A、 雌激素 B、 孕激素 C、 黄体生成素 D、 卵泡刺激素
11 血液凝固的本质是(2.0分) 2.0 分 A、 纤维蛋白的溶解 B、 纤维蛋白的激活 C、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 血小板的聚集
12 对葡萄糖具有重吸收能力的小管是(2.0分) 0.0 分 A、 近端小管 B、 远曲小管 C、 髓袢细段 D、 集合管
13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的激素是(2.0分) 2.0 分 A、 皮质酮 B、 醛固酮 C、 脱氢表雄酮 D、 雌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