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新乡学院古代汉语
下列句子中,用代词“之”复指的宾语前置句是()
(2.0分)
2.0 分
A、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C、
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D、
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和”字在“六书”中属于() (2.0分) 2.0 分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下列句子,有动词用作使动的是() (2.0分) 0.0 分 A、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B、 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C、 三之日于耜。 D、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下列例句“鄙”字用其本义的是 ( ) (2.0分) 2.0 分 A、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B、 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D、 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皆兢为义。
五言律诗首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那么对句的平仄格式应是() (2.0分) 0.0 分 A、 仄仄平平仄 B、 仄仄仄平平 C、 平平平仄仄 D、 平平仄仄平
下列句中的“于”,用于表示被动的一句是() (2.0分)2.0 分 A、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B、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C、 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D、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以下各句中红色的字,其语法作用相当于一个词的是() (2.0分)2.0 分 A、 操其奇赢,日游都市。 B、 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C、 操虽託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下列句子,属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一句是 ( ) (2.0分)2.0 分 A、 子以君师辱于敝邑。 B、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C、 百里奚举于市。 D、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下列句中字与后面括号里的字关系与“佗——他”两字关系相同的一组是() (2.0分)2.0 分 A、 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征)。 C、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 公子取(娶)季 ,生伯儵、叔刘。
下列句子,“乎”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一句是() (2.0分)2.0 分 A、 志乎古,必遗乎今。 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D、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缩小现象的是() (2.0分)2.0 分 A、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B、 響:古义为“回声”,今义为“声音” C、 劝:古义为“勉励”、“勉力”,今义为“劝阻” D、 宫:古义为“房屋,居室”,今义为“宫殿”
下列句中,“则”作连词,表示后项的行为、情况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一般译为“原来已经”的一句是() (2.0分)2.0 分 A、 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B、 于是至则围王离。 C、 欲速则不达。 D、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下列句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句是( ) (2.0分)2.0 分 A、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B、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C、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D、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下列句中,“以”用作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2.0分)2.0 分 A、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B、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 D、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下列句中,“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2.0分)2.0 分 A、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C、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D、 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和”字在“六书”中属于() (2.0分) 2.0 分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下列句子,有动词用作使动的是() (2.0分) 0.0 分 A、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B、 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C、 三之日于耜。 D、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下列例句“鄙”字用其本义的是 ( ) (2.0分) 2.0 分 A、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B、 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D、 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皆兢为义。
五言律诗首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那么对句的平仄格式应是() (2.0分) 0.0 分 A、 仄仄平平仄 B、 仄仄仄平平 C、 平平平仄仄 D、 平平仄仄平
下列句中的“于”,用于表示被动的一句是() (2.0分)2.0 分 A、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B、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C、 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D、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以下各句中红色的字,其语法作用相当于一个词的是() (2.0分)2.0 分 A、 操其奇赢,日游都市。 B、 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C、 操虽託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下列句子,属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一句是 ( ) (2.0分)2.0 分 A、 子以君师辱于敝邑。 B、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C、 百里奚举于市。 D、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下列句中字与后面括号里的字关系与“佗——他”两字关系相同的一组是() (2.0分)2.0 分 A、 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征)。 C、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 公子取(娶)季 ,生伯儵、叔刘。
下列句子,“乎”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一句是() (2.0分)2.0 分 A、 志乎古,必遗乎今。 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D、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缩小现象的是() (2.0分)2.0 分 A、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B、 響:古义为“回声”,今义为“声音” C、 劝:古义为“勉励”、“勉力”,今义为“劝阻” D、 宫:古义为“房屋,居室”,今义为“宫殿”
下列句中,“则”作连词,表示后项的行为、情况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一般译为“原来已经”的一句是() (2.0分)2.0 分 A、 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B、 于是至则围王离。 C、 欲速则不达。 D、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下列句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句是( ) (2.0分)2.0 分 A、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B、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C、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D、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下列句中,“以”用作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2.0分)2.0 分 A、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B、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 D、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下列句中,“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2.0分)2.0 分 A、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C、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D、 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