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信阳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论.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评东方虬《咏孤桐篇》说“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教材认为,这里的“正使之音”是() A.指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盛行于魏晋的玄谈风气 B.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具有建安风骨的作品 C.泛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宣扬玄理的作品 D.泛指曹魏正始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
皎然的诗论作品最重要的是() A.《诗品》 B.《诗式》 C.《诗仪》 D.《诗格》
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A.陈子昂 B.司空图 C.皎然 D.白居易
教材指出: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 A.仁义道德修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B.高尚的仁义道德修养而形成在作品中的刚柔相济之气 C.高尚的道德修而体现在作品中的充沛的阳刚之气 D.创作的作品具有雄伟而磅碍的、不可阻挡的气势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段诗论出自() A.宋代严羽 B.唐代司空图 C.唐代皎然 D.宋代苏拭
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 A.元好问 B.严羽 C.张炎 D.李清照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教材认为:“思”,可理解为() A.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 B.作品的思想内容 C.寄托在作品中的作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D.作品的布局、剪裁、置辞等构思活动
教材认为: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 A.曹丕《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 B.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C.钟嵘《诗品》的“滋味”说 D.《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
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的说法,教材认为:“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 A.用韵优美,寄托深远 B.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 C.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 D.表层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
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 A.袁宏道 B.袁宗道 C.李贽 D.袁中道
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 A.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B.所表达的作者的爱憎感情 C.构思和布局 D.情节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A.《十二楼》 B.《风筝误》 C.《比目鱼》 D.《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