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三全学院眼视光理论与方法
检影时,出现暗而慢且逆动的映光常见于( )
A.散光
B.高度近视
C.高度远视
D.正视
近视眼的表现下述不正确的是
A. 远视力下降,近视力可正常
B.高度近视者有眼球突出
C.容易出现视力疲劳
D.高度近视者有眼前黑影飘动
为了减少像差,产生融像,配框架眼镜时应将双眼屈光参差控制在()之内。
A.1.00D
B.1.50D
C.2.00D
D.2.50D
在67cm检影时,发现有逆动光带,则该被检眼不可能为()
A.-2.00DS
B.-1.00DS
C.-1.75DS
D.-2.50DS
可判断被检者的隐斜视或斜视的方向和程度,但不能区别是隐斜视还是斜视。
A. 集合近点检查
B.眼外肌运动检查
C.遮盖-去遮盖试验
D.交替遮盖试验
如果矫正视力为0.8,那么JCC验证散光轴向时应选择( )那一行为视标。
A.0.2
B.0.8
C.0.6
D.1
雾视后晶体的屈光力比原来( )。
A.变大
B.不变
C.变厚
D.变小
最小调节幅度的计算公式为( )
A.Amp=15—年龄/4
B.Amp=18—年龄/4
C.Amp=25—年龄/4
D.Amp=30—年龄/4
老视一般在( )以后开始出现的。
A.30岁
B.40岁
C.50岁
D.60岁
调节幅度是指()
A.远点与近点的差(以米为单位)
B.远点与近点的倒数差(以米为单位)
C.远点与近点的差的倒数(以米为单位)
D.远点与近点的差的倒数(以厘米为单位
近点是( )。
A.人眼放松时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B.人眼尽最大努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C.屈光矫正后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D.雾视后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4.00屈光度近视眼的远点应在眼前( )处。
A.12.5cm
B.25cm
C.8cm
D.4cm
对出现严重试戴不适的被检者应( )
A.减小其屈光度
B.轴位定在90
C.轴位定在135
D.所配镜柱镜轴位尽量靠向原镜
开具散光处方时一般按( )是顺序开具。
A.从球镜至柱镜轴向至柱镜度数
B.从球镜至柱镜度数至柱镜轴向
C. 从柱镜轴向至球镜至柱镜度数
D.从柱镜度数至球镜柱镜轴向
的被检者易于出现试戴不适。
A.屈光度较小者
B.散光度数较小者
C.散光度数较大者
D.轴位在水平或垂直位置者
A.散光
B.高度近视
C.高度远视
D.正视
近视眼的表现下述不正确的是
A. 远视力下降,近视力可正常
B.高度近视者有眼球突出
C.容易出现视力疲劳
D.高度近视者有眼前黑影飘动
为了减少像差,产生融像,配框架眼镜时应将双眼屈光参差控制在()之内。
A.1.00D
B.1.50D
C.2.00D
D.2.50D
在67cm检影时,发现有逆动光带,则该被检眼不可能为()
A.-2.00DS
B.-1.00DS
C.-1.75DS
D.-2.50DS
可判断被检者的隐斜视或斜视的方向和程度,但不能区别是隐斜视还是斜视。
A. 集合近点检查
B.眼外肌运动检查
C.遮盖-去遮盖试验
D.交替遮盖试验
如果矫正视力为0.8,那么JCC验证散光轴向时应选择( )那一行为视标。
A.0.2
B.0.8
C.0.6
D.1
雾视后晶体的屈光力比原来( )。
A.变大
B.不变
C.变厚
D.变小
最小调节幅度的计算公式为( )
A.Amp=15—年龄/4
B.Amp=18—年龄/4
C.Amp=25—年龄/4
D.Amp=30—年龄/4
老视一般在( )以后开始出现的。
A.30岁
B.40岁
C.50岁
D.60岁
调节幅度是指()
A.远点与近点的差(以米为单位)
B.远点与近点的倒数差(以米为单位)
C.远点与近点的差的倒数(以米为单位)
D.远点与近点的差的倒数(以厘米为单位
近点是( )。
A.人眼放松时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B.人眼尽最大努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C.屈光矫正后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D.雾视后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4.00屈光度近视眼的远点应在眼前( )处。
A.12.5cm
B.25cm
C.8cm
D.4cm
对出现严重试戴不适的被检者应( )
A.减小其屈光度
B.轴位定在90
C.轴位定在135
D.所配镜柱镜轴位尽量靠向原镜
开具散光处方时一般按( )是顺序开具。
A.从球镜至柱镜轴向至柱镜度数
B.从球镜至柱镜度数至柱镜轴向
C. 从柱镜轴向至球镜至柱镜度数
D.从柱镜度数至球镜柱镜轴向
的被检者易于出现试戴不适。
A.屈光度较小者
B.散光度数较小者
C.散光度数较大者
D.轴位在水平或垂直位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