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题目内容
(高起专语文)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0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上大学时,从家到学校之间往返都乘火车,是那种速度慢、停靠站点多的绿皮火车。与慢车相匹配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站。北营站就是这样的小站。
在北营站,上下车的旅客不多,以附近高校的学生为主。站虽不大,但位置重要,距离我们学校仅两三公里。去那里乘车对于学生们来说要比去大站方便实惠得多。小站就像一个不起眼的路人,记录下了匆匆过容的平淡记忆,偶然回味其间,能从那些记忆习的劲头太大。地学习的刻苦劲儿让人佩服,至少我是感动的。那时候,上大学国家包分配,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一份可靠的工作,像她这种利用候年时间还能抓紧学习的精神,我们连参加高考前都没有。
记得第一次认识她时,她正在啃一本很专业的书。昏暗的候车室里,穿着朴素、灰头土脸的她,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存在。要不是书掉在我脚下,我顺手帮她捡起,估计我们永远没有说话的机会。书的封面上有很大的“DNA”字样,我逃还她时,随口说了一句,这是关于脱氧核糖核酸的书吧。地兴奋地问我是哪个系的,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DNA的知识。交谈中,我了解到了她不少的信息,但除了名字,所以只能叫她“DNA”。地是生物系的,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宽裕。也许是因为意外遇到一个文科“知音”的缘故,她兴奋地向我介绍生物专业。那时候,考研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得知她刻苦学习的目标就是考研,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我很震惊。
我在小站后来又碰到过她几次,她依然是一副我行我素、忘我学习的范儿,我与她再无交流。然而在我大二时又在小站邂逅了“DNA”。那天,她明显认出了我,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说她第一次出远门到南方,考研成绩还好,面试时导师对她指点不少。对于她来说,不光是未来读研的一切让她兴奋,而且南方的一切也令她大开眼界。她说着还掏出一只装在瓶子里的小龙虾,说是在南方的水沟里抓的,其他几只在实验室留着试验用,这一只带回家让家里人看看新鲜。一个来自贫寒农家的女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和几乎不用破费的“礼物”之外,确实无以回报家庭。她带回的这只小龙虾,更多的是向家人展示一种新奇的、别样的生物。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DNA”,也不知道她最终有没有读研、读博。我想,凭她的努力和执着,一定不会错的,她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与为人熟知的大站相比,小站都显得有些寂寥,但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通向更大的站,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让你抵达想要到达的地方。当年在小站昏暗灯光下努力读书的那个平凡女孩,想必一定到了她想要去的地方吧。
没有人能许你未来,除了你自己。
(节选自李耀岗《小站记忆》)
11.作者称女孩“DNA”,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2.在文中,作者对女孩表现出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
13.结合本文,简要概括女孩的外在形象和精神气质。(7分)
答:
14.如何理解文中的“小站”的含意?(6分)
答:
四、古代诗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资治通鉴·周纪四》)
【注释】綦:通“极”,指形势极度恶化。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
16.结合原文,分析“用国者”应该如何治国。(5分)
答:
17.本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6分)
答: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竹
[明]徐渭
叶叶枝枝逐景生,高高下下自人情。
两梢直拔青天上,留取根丛作雨声。
1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竹子怎样的形态特征?“叶叶枝枝”“高高下下”等叠词的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答:
19.诗的后两句写竹,突出了竹怎样的神韵?(4分)
答: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带给人们很多思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上大学时,从家到学校之间往返都乘火车,是那种速度慢、停靠站点多的绿皮火车。与慢车相匹配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站。北营站就是这样的小站。
在北营站,上下车的旅客不多,以附近高校的学生为主。站虽不大,但位置重要,距离我们学校仅两三公里。去那里乘车对于学生们来说要比去大站方便实惠得多。小站就像一个不起眼的路人,记录下了匆匆过容的平淡记忆,偶然回味其间,能从那些记忆习的劲头太大。地学习的刻苦劲儿让人佩服,至少我是感动的。那时候,上大学国家包分配,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一份可靠的工作,像她这种利用候年时间还能抓紧学习的精神,我们连参加高考前都没有。
记得第一次认识她时,她正在啃一本很专业的书。昏暗的候车室里,穿着朴素、灰头土脸的她,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存在。要不是书掉在我脚下,我顺手帮她捡起,估计我们永远没有说话的机会。书的封面上有很大的“DNA”字样,我逃还她时,随口说了一句,这是关于脱氧核糖核酸的书吧。地兴奋地问我是哪个系的,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DNA的知识。交谈中,我了解到了她不少的信息,但除了名字,所以只能叫她“DNA”。地是生物系的,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宽裕。也许是因为意外遇到一个文科“知音”的缘故,她兴奋地向我介绍生物专业。那时候,考研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得知她刻苦学习的目标就是考研,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我很震惊。
我在小站后来又碰到过她几次,她依然是一副我行我素、忘我学习的范儿,我与她再无交流。然而在我大二时又在小站邂逅了“DNA”。那天,她明显认出了我,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说她第一次出远门到南方,考研成绩还好,面试时导师对她指点不少。对于她来说,不光是未来读研的一切让她兴奋,而且南方的一切也令她大开眼界。她说着还掏出一只装在瓶子里的小龙虾,说是在南方的水沟里抓的,其他几只在实验室留着试验用,这一只带回家让家里人看看新鲜。一个来自贫寒农家的女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和几乎不用破费的“礼物”之外,确实无以回报家庭。她带回的这只小龙虾,更多的是向家人展示一种新奇的、别样的生物。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DNA”,也不知道她最终有没有读研、读博。我想,凭她的努力和执着,一定不会错的,她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与为人熟知的大站相比,小站都显得有些寂寥,但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通向更大的站,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让你抵达想要到达的地方。当年在小站昏暗灯光下努力读书的那个平凡女孩,想必一定到了她想要去的地方吧。
没有人能许你未来,除了你自己。
(节选自李耀岗《小站记忆》)
11.作者称女孩“DNA”,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2.在文中,作者对女孩表现出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
13.结合本文,简要概括女孩的外在形象和精神气质。(7分)
答:
14.如何理解文中的“小站”的含意?(6分)
答:
四、古代诗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资治通鉴·周纪四》)
【注释】綦:通“极”,指形势极度恶化。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
16.结合原文,分析“用国者”应该如何治国。(5分)
答:
17.本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6分)
答: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竹
[明]徐渭
叶叶枝枝逐景生,高高下下自人情。
两梢直拔青天上,留取根丛作雨声。
1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竹子怎样的形态特征?“叶叶枝枝”“高高下下”等叠词的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答:
19.诗的后两句写竹,突出了竹怎样的神韵?(4分)
答: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带给人们很多思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