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河南工学院发动机原理
从发动机是能量转换装置角度,( )也是发动机换气过程完善程度的评价参数。(本题2.5分)
A、 燃烧损失
B、 传热损失
C、 换气损失
D、 机械损失
对于汽油,化学当量的空燃比A/F为( )。(本题2.5分) A、 15.7 B、 14.1 C、 14.7 D、 13.9
进气温度控制系统主要用来降低的排放物是( )。(本题2.5分) A、 CO和HC B、 HC和NOX C、 CO和NOX D、 排气微粒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中对理论空燃比进行反馈控制的是( )。(本题2.5分) A、 空气流量传感器 B、 压力调节器 C、 电源电压 D、 氧传感器
变压器铜损()铁损时最经济(本题2.5分)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不一定
万有特性图中,最内层的区域是( )。(本题2.5分) A、 功率最高区域 B、 油耗最小区域 C、 转矩最大区域 D、 转速最小区域
对于铝合金气缸盖,为了保证它的密封性能,在装配时,必须在( )状态下拧紧。(本题2.5分) A、 冷态 B、 热态 C、 A,B均可 D、 A,B均不可
为了保证新鲜工质顺利流入气缸,在活塞运动到上止点之前就打开气门。从气门开启到上止点之间的角度称为 ( )(本题2.5分) A、 排气门提前角 B、 进气提前角 C、 排气迟闭角 D、 进气迟闭角
发动机实际换气过程完善程度的评价参数有( )。(本题2.5分) A、 机械效率 B、 热效率 C、 进气马赫数 D、 充气效率
评价汽车动力性的指标是( )(本题2.5分) A、 最高车速、最大功率、加速时间 B、 最高车速、最大功率、最大扭矩 C、 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最大爬坡度 D、 最大功率、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
工程测量中的最大误差一般取其中误差的( )。(本题2.5分) A、 2倍 B、 1倍 C、 3倍
汽车行驶的道路阻力包括( )(本题2.5分) A、 滚动阻力+坡度阻力 B、 滚动阻力+空气阻力 C、 空气阻力+坡度阻力 D、 空气阻力+加速阻力
最大地面制动力取决于( ) 。(本题2.5分) A、 制动器制动力 B、 附着率 C、 附着力 D、 滑动率
下列方法中可以提高轮胎侧偏刚度的是( )(本题2.5分) A、 提高胎压 B、 大的 H/ C、 减小垂直载荷 D、 加大驱动力
对自然吸气的四冲程内燃机,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中有 ( )(本题2.5分) A、 提高进气气流速度 B、 加大进气迟闭角 C、 提高进气管内压力 D、 合理选择进气迟闭角
对于汽油,化学当量的空燃比A/F为( )。(本题2.5分) A、 15.7 B、 14.1 C、 14.7 D、 13.9
进气温度控制系统主要用来降低的排放物是( )。(本题2.5分) A、 CO和HC B、 HC和NOX C、 CO和NOX D、 排气微粒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中对理论空燃比进行反馈控制的是( )。(本题2.5分) A、 空气流量传感器 B、 压力调节器 C、 电源电压 D、 氧传感器
变压器铜损()铁损时最经济(本题2.5分)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不一定
万有特性图中,最内层的区域是( )。(本题2.5分) A、 功率最高区域 B、 油耗最小区域 C、 转矩最大区域 D、 转速最小区域
对于铝合金气缸盖,为了保证它的密封性能,在装配时,必须在( )状态下拧紧。(本题2.5分) A、 冷态 B、 热态 C、 A,B均可 D、 A,B均不可
为了保证新鲜工质顺利流入气缸,在活塞运动到上止点之前就打开气门。从气门开启到上止点之间的角度称为 ( )(本题2.5分) A、 排气门提前角 B、 进气提前角 C、 排气迟闭角 D、 进气迟闭角
发动机实际换气过程完善程度的评价参数有( )。(本题2.5分) A、 机械效率 B、 热效率 C、 进气马赫数 D、 充气效率
评价汽车动力性的指标是( )(本题2.5分) A、 最高车速、最大功率、加速时间 B、 最高车速、最大功率、最大扭矩 C、 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最大爬坡度 D、 最大功率、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
工程测量中的最大误差一般取其中误差的( )。(本题2.5分) A、 2倍 B、 1倍 C、 3倍
汽车行驶的道路阻力包括( )(本题2.5分) A、 滚动阻力+坡度阻力 B、 滚动阻力+空气阻力 C、 空气阻力+坡度阻力 D、 空气阻力+加速阻力
最大地面制动力取决于( ) 。(本题2.5分) A、 制动器制动力 B、 附着率 C、 附着力 D、 滑动率
下列方法中可以提高轮胎侧偏刚度的是( )(本题2.5分) A、 提高胎压 B、 大的 H/ C、 减小垂直载荷 D、 加大驱动力
对自然吸气的四冲程内燃机,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中有 ( )(本题2.5分) A、 提高进气气流速度 B、 加大进气迟闭角 C、 提高进气管内压力 D、 合理选择进气迟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