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三全学院眼视光理论与方法
负镜法测定AMP时,最后所添加的( )就是调节幅度。
A.正镜片
B.负镜片
C.负镜度总和
D.负镜度总和的一半
推进法测量AMP时,视标停止移动后应测量
A.视标到眼睛平面的距离
B.视标到角膜的距离
C.视标到晶体的距离
D.视标到视网膜的距离
是老光镜片的种类。
A.单光与渐进镜片
B.双光与渐进镜片
C.单光与双光镜片
D.单光、双光与渐进镜片
双眼平衡的前提是( )。
A.双眼雾视+0.75D
B.双眼雾视+0.50D
C.双眼雾视+1.00D
D.雾视的视力达到0.6—0.8
是双眼平衡的目的。
A.平衡双眼的度数
B.平衡双眼的视力
C.等同双眼的刺激
D.缩小双眼的屈光差别
正视眼的远点在( )。
A.50米处
B.无限远处
C.100米处
D.200米处
在67cm检影时,发现有逆动光带,则该被检眼不可能为()。
A.-2.00DS
B.-1.00DS
C.-1.75DS
D.-2.50DS
在50cm检影时为中和状态,则在67cm检影时观察其影动为()。
A. 顺动
B.逆动
C.中和
D.无影动
一般情况下,模拟眼后调至-4.00近视状态,如果要形成-7.00DS的高度近视眼,则应在模拟眼前加的镜片是()。
A.+3.00DS
B.+5.00DS
C.-5.00DS
D. -3.00DS
中老年(大于40岁)散光被检者,经常抱怨经常换镜是由于其角膜和晶状体等屈光介质发生了改变,导致其()发生了该变,逐渐由顺规转向逆规。
A.近视度数
B.远视度数
C. 散光度数及轴向
D.老视度数
当双眼球镜或任何子午线柱镜的屈光力差异在()范围时,称为生理性屈光参差。
A.<1.00D
B.≥1.00D
C.≥1.50D
D.≥2.50D
为了减少像差,产生融像,配框架眼镜时应将双眼屈光参差控制在()之内。
A.1.00D
B. 1.50D
C.2.00D
D. 2.50D
双眼屈光参差>2.50D,需兼顾矫正视力和舒适度时,应首选()。
A.框架眼镜
B.角膜接触镜
C.角膜屈光手术
D.晶体手术
远视的处方原则是()。
A.能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度数负镜片
B.能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度数正镜片
C.能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最高度数负镜片
D.能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最高度数正镜片
儿童近视大于-1.50D,应(),防治防屈光性弱视。
A.欠矫
B.全矫
C.不予矫正,观察为主
D.过矫
A.正镜片
B.负镜片
C.负镜度总和
D.负镜度总和的一半
推进法测量AMP时,视标停止移动后应测量
A.视标到眼睛平面的距离
B.视标到角膜的距离
C.视标到晶体的距离
D.视标到视网膜的距离
是老光镜片的种类。
A.单光与渐进镜片
B.双光与渐进镜片
C.单光与双光镜片
D.单光、双光与渐进镜片
双眼平衡的前提是( )。
A.双眼雾视+0.75D
B.双眼雾视+0.50D
C.双眼雾视+1.00D
D.雾视的视力达到0.6—0.8
是双眼平衡的目的。
A.平衡双眼的度数
B.平衡双眼的视力
C.等同双眼的刺激
D.缩小双眼的屈光差别
正视眼的远点在( )。
A.50米处
B.无限远处
C.100米处
D.200米处
在67cm检影时,发现有逆动光带,则该被检眼不可能为()。
A.-2.00DS
B.-1.00DS
C.-1.75DS
D.-2.50DS
在50cm检影时为中和状态,则在67cm检影时观察其影动为()。
A. 顺动
B.逆动
C.中和
D.无影动
一般情况下,模拟眼后调至-4.00近视状态,如果要形成-7.00DS的高度近视眼,则应在模拟眼前加的镜片是()。
A.+3.00DS
B.+5.00DS
C.-5.00DS
D. -3.00DS
中老年(大于40岁)散光被检者,经常抱怨经常换镜是由于其角膜和晶状体等屈光介质发生了改变,导致其()发生了该变,逐渐由顺规转向逆规。
A.近视度数
B.远视度数
C. 散光度数及轴向
D.老视度数
当双眼球镜或任何子午线柱镜的屈光力差异在()范围时,称为生理性屈光参差。
A.<1.00D
B.≥1.00D
C.≥1.50D
D.≥2.50D
为了减少像差,产生融像,配框架眼镜时应将双眼屈光参差控制在()之内。
A.1.00D
B. 1.50D
C.2.00D
D. 2.50D
双眼屈光参差>2.50D,需兼顾矫正视力和舒适度时,应首选()。
A.框架眼镜
B.角膜接触镜
C.角膜屈光手术
D.晶体手术
远视的处方原则是()。
A.能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度数负镜片
B.能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度数正镜片
C.能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最高度数负镜片
D.能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最高度数正镜片
儿童近视大于-1.50D,应(),防治防屈光性弱视。
A.欠矫
B.全矫
C.不予矫正,观察为主
D.过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