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兰州大学债权法
下列哪种情况下,无因管理人的管理是适当的( B )。
A.以管理自己事务一样的方法管理
B.主观上认为其管理方法有利于本人
C.客观上能避免本人利益受损失
D.公众认为其管理方法适当

甲发现一头牛在自家麦地里吃麦苗,而将其牵回家中进行喂养。乙发现自家的牛在甲家而要求牵回。甲允,但提出了一些请求。甲的下列请求哪些不予支持(B )。
A.请求支付麦苗损失费
B.请求支付拾牛报酬
C.请求支付饲料费
D.请求支付误工损失费

不当得利的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ABCD )。
A.一方取得利益
B.一方受到损害
C.取得利益和受损害间有因果关系
D.取得利益没有合法依据

因不当得利,在受损人与受益人之间产生如下效力( ABC )。
A.受益人返还原物
B.受益人无法返还原物,则应折价返还
C.原物所生孳息,也应一并返还
D.原物不存在的,善意受益人也应赔偿
E.若受损人的损失大于受益人的受益,返还的范围一律应以受损人的损失为准

甲被车撞伤,昏迷于路旁,肇事司机驾车逃逸。乙路过此地,打了一辆出租车将甲送往医院,支出医疗费若干元。在救助过程中,乙的名贵衣服被血渍染脏,已不堪使用。则乙可以向甲主张哪些权利?( ABCE )
A.出租车费用返还请求权
B.医疗费返还请求权
C.衣服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D.报酬请求权
E.误工费请求权

在无因管理之债中,管理人的义务主要包括(ABCDE )。
A.适当管理的义务
B.及时通知本人的义务
C.管理终止时向本人报告的义务
D.将因管理所得财物交还本人的义务
E.结算义务

根据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下列事实中,构成不当得利之债的事实有(ABDE )。
A.甲基于房屋租赁合同应向乙支付租金8000元,但甲向乙支付了双份租金,实际支付16000元
B.邮局错将甲的邮包发给乙
C.甲赠送给乙5000元,后来甲反悔要求乙返还.此时乙已将这5000元用完
D.因风灾甲的300只羊混入乙的羊群中
E.因发大水甲鱼塘里的鱼混入乙鱼塘

能够产生债权债务的法律事实有(ABCDE )。
A.合同 B.无因管理
C.不当得利 D.侵权行为
E.缔约过失

甲、乙毗邻而居,乙得病需钱治疗,甲便给乙送去3000元并对乙说:“你先用着,以后再说。”乙接受,并表示谢意。3年后,甲、乙因口角闹翻,甲要求乙返还3000元,乙拒绝。双方为此发生纠纷。现问: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CD )。
A.甲与乙之间构成不当得利关系
B.甲与乙之间构成赠与关系
C.甲与乙之间构成借贷关系
D.甲与乙之间构成借贷关系,但甲因时效届满而丧失请求法院强制乙返还借款的权利
E.甲与乙之间不构成借贷关系

张某向李某借款2万元,到期后张某没有还款。张某家除旧电视外没有值钱的东西,只有张某曾帮助王某做木工有3万元工钱,到期半年了都没拿回来。下列关于本案李某享有债权人的代位权的理解,正确的是(D )。
A.李某可以以张某的名义向王某要回欠款3万元
B.李某可以扣押张某的旧电视来行使其代位权
C.李某可以请求张某或王某偿还王某所欠张某的工钱
D.李某可以直接享有债权人的代位权,而无须张某的同意或与张某协商.

下列行为中,可以作为债权人撤销权标的的是(B )。
A.债务人某甲在其父死亡后,拒绝接受继承的行为
B.债务人某乙在不能清偿对债权人所负债务时,将其机器设备无偿赠送给与其有同类业务的兄长
C.债务人某丙捡到他人的钱包又将其返还给他人,并且还拒绝他人给付他的酬金的行为
D.债务人某丁自己本身就比较贫困,却还收养了一个孤儿的行为有可能害及债权

债务人履行迟延后发生不可抗力的,( C )。
A.应当免除责任 B.可以免除责任
C.不能免除责任 D.可以部分免除

甲公司与乙公司(建筑企业)于1997年4月签订一买卖合同,约定1997年8月30日由甲向乙提供建筑用水泥100吨。同年5月初。甲公司所在地发生洪水灾害,甲公司未将灾情之事通知乙公司。同年8月底,乙公司催促交货,甲公司未交。同年5月30日,甲公司发货,同时致函乙公司,表明因受水灾而致迟延交货事实。乙公司因延期收到水泥而影响工程进度,被发包方扣罚工程款1万元。有关该案的正确表述是( D )。
A.甲公司因不可抗力而迟延交货,对乙公司被扣罚的1万元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
B.甲公司因不可抗力而迟延交货,对乙公司被扣罚的1万元只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C.甲公司在取得主管机关有关灾情的证明后,免予承担赔偿乙公司1万元损失的责任
D.由于甲公司未能及时通知乙公司不能按时交货,故应向乙公司承担1万元损失的赔偿责任

下列关于债的履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债的履行与债的给付、债的清偿含义完全等同
B.债的主体即为债的履行主体
C.债的履行标的即为债的标的
D.债的履行的内容包括履行给付义务和履行附随义务

下列不属于不完全给付的构成要件的是(D )。
A.须有履行行为
B.须债务人的履行不当
C.须可归责于债务人
D.给付有害于债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