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信阳师范学院-中国社会史
[单选题,10分] 近代史上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张有才的爷爷张富贵1915年结婚,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结婚典礼上他的穿着应该是( ) A.对襟褂子 B.唐装 C.西装 D.长袍马褂
[多选题,10分] 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文学兴盛 C.印刷工艺提高 D.专制政治强化
[多选题,10分] 被喻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的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楼以圆楼为主,也有一些是方楼 B.在古代同一幢土楼里居住着不同宗族的人 C.圆筒状的土楼象征着合家团圆、万事和合 D.土楼体现了江南水乡私家园林的建筑风格
[多选题,10分] 2010年11月12日,新民网发表“省钱省力省时间,网络购物方兴未艾”的新闻。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 A.中国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强节俭意识 B.互联网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应用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多选题,10分] 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相似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无壁垒的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单选题,10分] 清朝末年,广东潮阳人张一川离开中国到东南亚谋生,由于烧得一手家乡菜,他选择以开餐馆为业,生意很是红火。如果从菜系来划分,他所烧的菜应该是属于( ) A.鲁菜 B.川菜 C.粤菜 D.淮扬菜
[单选题,10分] “来是康母(come)去是狗(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 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这种现象是 ( ) A.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 B.殖民同化政策的反映 C.中外交流的需要 D.当时的上海英语教育水平很高
[单选题,10分] 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 ??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单选题,10分]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中国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后期 B.鸦片战争后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单选题,10分]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单选题,10分] 《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 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多选题,10分] 1978年底,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到北京。 他回忆说:“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穿灰的衣服、黑的衣服,或者绿的衣服,……我感觉就像被一座灰的墙给包围住了一样。”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促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 C.与西欧国家建交 D.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
[多选题,10分] 2009 年10 月1 日,建国60 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径是 A.电影 B.电视 C.广播 D.互联网
[多选题,10分] 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不可能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 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 C.《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 D.同盟会成员陈某用无线电话与总部联络
[多选题,10分] 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 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下面哪些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中山装和旗袍 B.华冠儒服 C.男女礼服 D.列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