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生物化学
6.
脂肪酸-氧化( )。
(A) 酰基载体是Acp
(B) 催化酶系为多酶复合体
(C) 线粒体基质中发生
(D) 二碳转移形式为乙酰CoA
7. 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者是( )。 (A) Chargaff (B) Watson (C) Avery (D) Crick
8. Km( )。 (A) 代表酶活性 (B) 是酶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C) 倒数值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 (D) 与酶的浓度有关
9. tRNA( )。 (A) 可携带氨基酸,参与蛋白质合成 (B) 含较多稀有碱基 (C) 一级结构中有5.帽子结构 (D) 二级结构呈三叶草
10. 变性DNA( )。 (A) 紫外吸收增加 (B) 双链解为单链 (C) 磷酸二酯键断裂 (D) 可以复性
1. 据米氏方程,[S]= Km时,反应速度v为( )Vmax。 (A) 0.1 (B) 0.5 (C) 1.0 (D) 2.0
2. 据米氏方程,v达50%Vmax时的底物浓度应为( )Km。 (A) 0.5 (B) 1.0 (C) 2.0 (D) 5.0
3. 破坏蛋白质水化层的因素可导致蛋白质( )。 (A) 变性 (B) 变构 (C) 沉淀 (D) 水解
4. 紫外分析的A260/A280比值低,表明溶液中( )含量高。 (A) 蛋白质 (B) DNA (C) RNA (D) 核苷酸
5. GSH分子的作用是( )。 (A) 生物还原 (B) 活性激素 (C) 营养贮藏 (D) 构成维生素
6. DNA生物合成的原料是( )。 (A) NTP (B) dNTP (C) NMP (D) dNMP
7. ( )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 (A) ATP (B) ADP (C) AMP (D) Pi
8. 可阻止DNA双螺旋解开时产生正超螺旋的酶是( )。 (A) 解链酶 (B) 解螺旋酶 (C) 拓扑异构酶 (D) 聚合酶
9. 1948年( )的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 Avery (B) Watson (C) Crick (D) Chargaff
1. ( )不是稳定蛋白质天然构象的力。 (A) 离子键 (B) 共价键 (C) 氢键 (D) 疏水力
7. 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者是( )。 (A) Chargaff (B) Watson (C) Avery (D) Crick
8. Km( )。 (A) 代表酶活性 (B) 是酶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C) 倒数值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 (D) 与酶的浓度有关
9. tRNA( )。 (A) 可携带氨基酸,参与蛋白质合成 (B) 含较多稀有碱基 (C) 一级结构中有5.帽子结构 (D) 二级结构呈三叶草
10. 变性DNA( )。 (A) 紫外吸收增加 (B) 双链解为单链 (C) 磷酸二酯键断裂 (D) 可以复性
1. 据米氏方程,[S]= Km时,反应速度v为( )Vmax。 (A) 0.1 (B) 0.5 (C) 1.0 (D) 2.0
2. 据米氏方程,v达50%Vmax时的底物浓度应为( )Km。 (A) 0.5 (B) 1.0 (C) 2.0 (D) 5.0
3. 破坏蛋白质水化层的因素可导致蛋白质( )。 (A) 变性 (B) 变构 (C) 沉淀 (D) 水解
4. 紫外分析的A260/A280比值低,表明溶液中( )含量高。 (A) 蛋白质 (B) DNA (C) RNA (D) 核苷酸
5. GSH分子的作用是( )。 (A) 生物还原 (B) 活性激素 (C) 营养贮藏 (D) 构成维生素
6. DNA生物合成的原料是( )。 (A) NTP (B) dNTP (C) NMP (D) dNMP
7. ( )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 (A) ATP (B) ADP (C) AMP (D) Pi
8. 可阻止DNA双螺旋解开时产生正超螺旋的酶是( )。 (A) 解链酶 (B) 解螺旋酶 (C) 拓扑异构酶 (D) 聚合酶
9. 1948年( )的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 Avery (B) Watson (C) Crick (D) Chargaff
1. ( )不是稳定蛋白质天然构象的力。 (A) 离子键 (B) 共价键 (C) 氢键 (D) 疏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