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
202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试题(课程代码:00388)
1.小班儿童往往不能坚守“一 一对应”观念,而是依据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来判断其数量的多少,结果常做出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儿童掌握数学知识时,必须具备一定的 A.抽象观念 B.数量观念 C.应用观念 D.逻辑观念
2.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的 A.抽象思维能力 B.基本的数学素养 C.掌握数学知识 D.钻研的精神
3.动手操作对于儿童建构数学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儿童建构思维结构的最坚实基础是 A.教学 B.游戏 C.动作 D.生活
4.儿童学习数学是从“数行动”发展到“数概念”的过程,说明了儿童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 A.从外部的动作逐渐内化于头脑中 B.从个别到一般 C.从同化到顺应 D.从不自觉到自觉
5.帮助幼儿对有关数学教育内容有所感知、有所体验,对这些教育内容获得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不是让幼儿在此阶段对数学的某一内容形成科学的概念。这体现的是学前数学教育内容的 A.生活性 B.探索性 C.发展性 D.启蒙性
6.数字“7”可以分成3和4,把3和4换个位置,变成4和3,合起来也是7,这里所表明的数量关系主要是 A.互换关系 B.互补关系 C.等量关系 D.加权关系
7.老师在茶杯上盖上杯盖,让幼儿比较茶杯和杯盖的数量是一样多,还是茶杯多或少。这种比较是 A.并放比较 B.重叠比较 C.双排比较 D.单排比较
8.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思想进行数学教育,这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和 A.知识观 B.教学观 C.儿童观 D.发展观
9.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选择和进行的主体是 A.教师 B.幼儿 C.保教人员 D.家长
10.一盘纽扣,幼儿先按大小将其分成两类,接着按颜色的不同将已分成的两类继续分类,然后按纽扣的形状和纽扣洞眼的多少再继续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属于 A.层级分类 B.多重分类 C.逻辑分类 D.等量分类
11.儿童已产生对集合的笼统知觉的年龄阶段是 A.5~6岁 B.4~5岁 C.3~4岁 D.2~3岁
12.在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要求幼儿按一定的数目拿出同样多的物体,这是 A.按物点数 B.按数取物 C.口头数数 D.说出总数
13.“能正确认读1~10阿拉伯数字,会用数字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这一教育要求针对的是 A.小班幼儿 B.大班幼儿 C.中班幼儿 D.学前班幼儿
14.小宏用移动实物、逐一点数的方法寻求加减运算得数,说明小宏的加减运算概念发展处于 A.动作水平的加减 B.表象水平的加减 C.概念水平的加减 D.抽象水平的加减
15.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主要手段是运用 A.动作 B.表象 C.概念 D.思维